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主要是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同时,又是保证生产处于最佳安全状态的根本环节。
第一定理: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即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中,时时处处人人事事必须“优先安全”“强化安全”“保障安全”。对于企业,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必须“安全第一”“安全为大”。“安全第一”这一口号,起源于1901年美国的钢铁工业时代。百年之间,“安全第一”已从口号变为公共安全基本方针,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甚至一切活动的基本准则。“安全第一”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最高准则。“安全第一”是一个相对、辩证的概念,它是在人类活动的方式上相对于其他方式或手段而言,并在与之发生矛盾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该定理要求首先要树立“安全第一”的哲学观;第二,要做到全面的“安全第一”;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生产等基本矛盾与关系。
第二定理:秉持事故可预防信念。即从理论上和客观上讲,任何来自于技术系统、人造系统的事故发生是可预防的,其灾难导致的后果是可控的。对技术系统从设计、制造、运行、检验、维修、保养、改造等环节,从人因、物因、环境、管理等要素出发,甚至对技术系统采取管理、监测、调适等措施,对技术存在条件、状态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对技术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实现对事故的防范。对于来自于自然的灾害,目前我们还不能阻止其发生,但可以预测、预警和应对,规避其后果的严重性。对于人为故意的社会事件灾难,更是可以从社会风险因素出发,消除其发生的基础和原因,从而避免社会突发事件的发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事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作为社会主宰者的人类,秉持事故可预防的信念,在不断地与事故博弈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更应该继承前人的智慧,秉持事故可预防的信念,向着“本质安全”以及“零伤害、零事故”的目标迈进。
3.第三定理:遵循安全发展规律。即人类对安全的需求是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类的安全标准和规范是不断提高的;人类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要以安全发展为基础,只有安全发展,才能有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持续发展。安全发展是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程度越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与健康保障的要求愈为强烈。安全发展是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程度越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与健康保障的要求愈为强烈。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必须坚持安全发展,实现安全目标的不断提升。该定理告诉我们,安全是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安全,看待安全的各个环节:一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二是要实现安全目标的不断提升。
4.第四定理:把握持续安全方法。即安全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实践的过程,在任何时期从事安全活动,都要注重安全理念和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寻求安全与资源的最优化匹配组合,把握持续安全的方法。在从事安全活动时,就应该树立持续安全的理念,把握持续安全的方法,来适应发展环境的变化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危险是客观的,安全是永恒的。曾经的安全并不代表未来的可靠,不能用过去式状态来肯定当前的状态。安全是在不断发展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经济水平条件下,安全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注重安全理念和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系统性,寻求安全与资源的最优化匹配组合,不断完善和改善安全管理标准。只有把握持续安全的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系统危险,保证系统安全。
5.第五定理:遵循安全人人有责的准则。即安全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当责,坚持“安全义务,人人有责”的原则,建立全员安全责任的网络体系,实现安全人人共享。人人需要安全,那么人人就应该参与安全,为安全尽责。这里“责”应当理解为“责任心”“安全职责”“安全思想认识和安全管理尽责”等。不论何人,都应该对安全尽责,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以及“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社会安全我尽责”的安全氛围。安全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从生活到工作都离不开安全。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不小瞧任何细微的疏忽,时时刻刻以“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来要求自己,对待周围有可能发生危险的事物采取谨慎科学的态度,以安全为第一原则。
EHS体系是环境(Environment)、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管理体系的整合,旨在提供一个总体框架,通过遵守适用的EHS法律法规及其他承诺,以及持续改进的承诺,来管理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活动。这一体系是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两体系的结合,强调通过人和程序将公司的EHS方针、合法要求、经营策略与公司的一系列要求联结在一起,实现与公司EHS方针相符的整体EHS业绩的持续改进。EHS管理体系的目标是保护环境,改进工作场所的健康性和安全性,改善劳动条件,维护员工的合法利益。它通过应用质量体系方法来管理EHS活动的过程,包括规划、实施、评价和调整的循环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来提高EHS管理水平。此外,EHS管理体系还包含一套程序,以便发现不符合事项的根本原因并予以解决,确保管理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企业或设施作业的规模、复杂性等因素,可适当地增减以满足要求。
EHS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其系统性、先进性、动态性、预防性、全员性和全过程性控制的特点,通过识别与评价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后果的严重性,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来防止事故的发生或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此外,EHS方针是企业对其全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行为的原则与意图的声明,体现了企业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方面的总方向和基本承诺,是企业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方面总的指导方向和行动原则。
建立以安全管理为核心的EHS体系,是每个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过程,EHS体系通常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1-1
风险是某一有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事故后果的总和。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包括生产事故、自然事故和经济、法律、社会等方面的事件或事故。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遇到的这些意外事件,其后果可能严重到足以把企业拖入困境甚至破产的境地。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风险分析,确定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存在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管理措施,以降低损失。工业企业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面临着许多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日常的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油气原料和石化产品、材料等方面。风险可能会伤害企业职工的生命与健康,损坏企业的设备及财产,使国家、企业和个人遭受名誉、生命、健康、经济的损害,这些都会影响到国家、企业或职工的利益。如何对生产作业中的风险进行管理,是一个工业企业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的方法是现代企业管理,特别是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实施预防为主的重要手段。
1. 风险源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做好这一步,才能准确并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预控工作。这是用感知、判断或归类的方式对现实的和潜在的风险性质进行鉴别的过程,只有在正确识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风险辨识要符合充分性、系统性、准确性、科学性的原则,全面充分没有遗漏,描述准确简洁,避免模糊重复。在风险辨识的过程中,要明确风险辨识对象,进行辨识单元及作业的划分,根据不同的辨识单元及作业过程采用与其相应的辨识方法。风险辨识首先要进行辨识及评价的单元划分,采取科学、系统、符合实际情况的单元划分方法,既确保有利于辨识及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工作进度和质量,又同时避免辨识及评价过程中出现遗漏、重复、模糊等弊端。辨识单元要根据待辨识对象的共性、类型、特点、原理等进行划分,这是风险辨识及评价的基础和必要前提。风险识别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各种客观的资料和风险事故的记录以及必要的专家访问来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找出各种明显和潜在的风险及其损失规律。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因而风险识别是一项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要求风险管理者密切注意原有风险的变化,并随时发现新的风险。实际的风险辨识的方法和模式要符合实际情况并且符合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参照三类风险因子和十类风险形式进行风险辨识。
三类风险因子点:设备、设施或重大危险源;线:作业过程、工艺或工况;面:作业岗位或人员生产状况。在三类风险因子的辨识过程中,FMEA可用于对设备、设施或重大危险源的风险辨识;JHA可用于对作业过程、工艺或工况的风险辨识;LEC可用于对作业岗位或人员生产状况的风险辨识。
十类风险形式(四类分类体系)
显现风险:停电、触电、坠落、噪声、中毒、泄漏、火灾、爆炸、坍塌、踩踏等突发事件及危害因素;
潜在风险:异常、超负荷、不稳定、违章、环境不良等危险状态及因素;静态风险:隐患、缺陷、坠落、爆炸、物击、机械伤害等不随时间变化的风险;
动态风险:火灾、泄漏、中毒、水害、异常、不稳定、环境不良等随时间变化的风险;
短期风险:坠落、爆炸、物击、机械伤害、中毒、不安全行为、环境不良等发生过程短或存在时间不长的风险;
长期风险:隐患、缺陷、火灾、泄漏、水害、异常、不稳定等过程长或发展时间较长的风险;
人因风险:失误、三违、执行不力等;物因风险:隐患、缺陷等;环境风险:环境不良、异常等;
管理风险:制度缺失、责任不明确、规章不健全、监督不力、培训不到位、证照不全等。经过风险辨识后,可将全面风险辨识的结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系统、完整的风险数据库,备案查找,有利于风险管理的有效发展。
2. 风险源评价方法
风险源评价有很多中方法,科学的对风险源进行评价是风险管控的必要手段,本篇只介绍其中比较常见的LEC法:
LEC法适用范围:适用于评价生产作业岗位风险分级评价。数学模型如下:危险性分值D=发生概率L×暴露频率E×严重度C量化方式如下:
参考表2-1~表2-3对作业岗位事故发生概率L、作业人员暴露频率E和事故严重度C进行量化。
表2-1 事故发生概率L
表2-2 作业人员暴露频率E
表2-3 事故严重度C
1.“11440”管理模式其内涵是:1代表行政一把手负责制为管理的关键内容;1代表安全第一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4代表以党、政、工、团为龙头的四线管理机制;4代表以班组安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四项安全标准化作业(基础管理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岗位操作标准化,岗位纪律标准化);0代表以死亡人数、职业病发率和重大责任事故为零的管理目标为目的。
2.“0123”管理模式,由鞍山钢铁公司创立该模式,并经专家论证通过获得国家劳动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其内涵是:0代表重大事故为零的管理目标;1代表第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体制;2代表岗位、班组化的双标建设;3代表开展三不伤害活动(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
3.“01467”管理模式这是燕山石化总结的一种安全管理模式。其内涵是:0代表重大人身、火灾爆炸、生产、设备、交通事故为零的目标;1代表行政一把手是企业安全第一责任者;4代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和监督;6代表安全法规标准系列化、安全管理科学化、安全培训实效化、生产工艺设备安全化、安全卫生设施现代化、监督保证体系化;7代表规章制度保证体系、事故抢救保证体系、设备维护和隐患整改保证体系、安全科研与防范保证体系、安全检查监督保证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体系、安全教育保证体系。
4.“0457”管理模式由扬子石化公司创建,其内容是:0代表围绕“事故为零”这一安全目标;4代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四全”)为对策;5代表以安全法规系列化、安全管理科学化、教育培训正规化、工艺设备安全化、安全卫生设施现代化这五项安全标准化建设为基础;7代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体系、规章制度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安全检查监督保证体系、设备维护和整改体系、事故抢救体系、科研防治体系这七大安全管理体系为保护。
5.“三化五结合”管理模式由抚顺西露天矿创立,其内容是:“三化”代表行为规范化、工作程序化、质量标准化;“五结合”代表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相结合、反“三违”与自主保安相结合、奖惩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主观作用与技术装备相结合、监督检查与超前防范相结合。
6.“12345”管理模式由济南钢铁公司创立,其内涵是:1代表一会一制,即安委会制度;2代表两项管理,即基础管理、现场管理;3代表三种标准,即标准化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标准化岗位安全预案预控;4代表四种检查,即班组检查、车间检查、二级厂检查、公司检查四个层次的安全检查;5代表五项管理重点,即隐患评估管理、文明生产考核管理、安全文化建设管理、施工安全合同管理、外用工安全管理。
7.“4321”管理模式(机制)这是晋城矿务局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10余年,总结出的一种科学、严格、有效的管理模式。该矿的安全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事后追踪、亡羊补牢阶段。第二阶段为系统管理、齐抓共管阶段。第三阶段为以法治矿、超前防范阶段。从1995年起,晋城矿务局在安全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体制建设,创建了“4321”管理机制。所谓“4321”管理机制是指:4代表四化管理,即安全制度法规化、现场管理动态化、岗位作业标准化、隐患排查网络化;3代表三项基础,即狠抓现场质量达标、岗位作业达标和隐患排查到位;2代表两个机制,即完善安全生产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机制;1代表一个目标,即走依法治矿之路,以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为目标。
8.“2110”管理模式中石油提出的安全管理模式,2代表两个合同,即推行员工安全合同和承包商安全合同;1代表内部管理运行HSE管理体系;1代表推行HSE监督体系;0代表“三零”目标体系,即:零事故、零职业病、零污染的三零目标体系。
扫码关注